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康乐院士作生命科学前沿论坛报告

2024-05-13   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207

    为庆祝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生命科学学院举办“生命科学前沿论坛”系列学术活动。5月9日,生命科学学院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康乐来校作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师生近200人参加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力耕主持。同时,此次活动还得到我校科技处的大力支持。

    蝗灾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康乐团队长期以来以蝗虫为模式系统,探索蝗虫灾变的内在分子机制。本次报告《表型可塑性:蝗虫信息素变异与调节机制》是康乐团队蝗虫灾变相关研究的重要系列工作之一。康乐首先介绍了蝗虫散居型向群居型转变的表型可塑性以及与蝗虫成灾的关系,并从蝗虫为什么会发生聚集讲起,讲述了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释放的信息化合物的差异,讲到表型可塑性的科学定义,以及康乐团队创新性地发现过去50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的信息素苯乙腈并不是真正的聚集信息素,只是蝗虫一种防御天敌的警戒化合物,真正的蝗虫的聚集信息素是4-乙烯基苯甲醚(4VA)。群居蝗虫和散居蝗虫不论年龄和性别都能被4VA强烈吸引。他们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4VA特异性的嗅觉受体为OR35,基因编辑的OR35突变体失去了对4VA的嗅觉感受和定位能力。野外诱捕实验也同时证明了4VA对实验种群和野生种群的吸引力,是真正吸引蝗虫聚集的群聚信息素。康乐的研究结束了50多年来关于蝗虫群聚信息素的争议,发现了真正的群聚信息素,取得了该领域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开发绿色安全的蝗灾控制对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康乐的报告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证据连贯,使在场的师生不仅深刻认识了蝗虫表型可塑性的调控规律,更是启发了师生们对生物表型可塑性研究的理解和认识。马力耕总结指出,康乐院士团队长期坚持在一个科学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产出系列创新性重大研究成果,对生态学基础研究及病害虫防治应用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国际均产生巨大影响。作为一名科学家,他身上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态度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

    生命科学前沿论坛是生命科学学院立足学科前沿研究热点,邀请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开设的系列学术报告,在迎接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系列报告将持续开展,为学校及生科师生拓宽自然科学的研究视野以及提高学术水准提供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康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