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妮丽
随着暑假临近,各地博物馆将进入“一票难求”的旺季。近年来,博物馆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在展厅中与文物对话、触摸历史文脉。博物馆热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定位、新挑战与新趋势如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博物馆“升温”后如何“保温”。
“受场地空间的局限,全国有活力、有资源的大博物馆数量有限,部分小型博物馆‘家底’较为薄弱,工作人员的数量也有限。”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杜鹏飞看来,部分博物馆人挤人的现状跟资源不均衡有关。至于如何让博物馆持续高质量发展,杜鹏飞认为,博物馆应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
“从数量上看,我国博物馆还有所欠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认为,博物馆一票难求的局面也跟博物馆的数量有关。
“学校和博物馆可以联合开发一些相关课程,把博物馆打造成第二课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李永乐建议。对此,杜鹏飞说,博物馆应该具有互动性,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在主动对接清华附中、附小及幼儿园等,尝试着为学校量身定制一些课程。“很多博物馆在往这方面努力,吸引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享受博物馆的高质量文化服务。”
随着越来越多观众进入博物馆,博物馆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博物馆该如何树立新形象?
“博物馆要从内‘破壁’,把自己的‘围墙’打破,真正和产学研融合起来,和学校教育融合起来。”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建议,博物馆一方面要向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展览,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研究能力,深耕融合创新,推动公平普惠,通过破壁、升维、跨界、协同等方式,融入社会发展,打造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未来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更趋于数字化、差异化、沉浸化、交互化的智慧博物馆,将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当前,部分博物馆缺乏个性、特色,未来,中国的博物馆应该往差异化方向发展。”杜鹏飞说。
周忠和认为,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展示方式、展陈内容如何变化,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是不会变的。“人工智能势必会对博物馆带来影响,但博物馆过度数字化可能会违背博物馆的初心。馆藏是博物馆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核心,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更多人认识藏品,但博物馆真正的价值还是体现在藏品以及博物馆对藏品的研究和认知上的。所以,博物馆要拥抱技术,但没必要恐慌和焦虑。”周忠和说。
在周忠和看来,博物馆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最大的特点是“博”,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教育和研究机构,更是一个社会活动场所,兼具教育和娱乐双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