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担负起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

2024-07-01   中国高等教育   阅读量:1629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担负起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

尤  政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牢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遵循科技创新客观规律,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当好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做好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建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词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我们要始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地位、方向和路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坚定践行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刻领会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科技创新进行了顶层谋划和系统部署,提出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论断,与时俱进开创性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构想,深刻阐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要求。

    突出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

    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直接为科技创新指明了目标方向。科技创新就是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强调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应当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我们要把人才的作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注重发挥多元科技创新主体的整体效能。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创新离不开自主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原始创新能力“从0到1”的突破,只有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明确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推动一系列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把“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力量恰当结合起来,激发多元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大规模科技基础设施,为各个学科的交叉创新提供空间;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制度等等,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全国科技战线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寄予厚望。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到科技创新实践中。

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权国家间的科技竞争加剧,特别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国际力量深刻调整,国际科技创新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在复杂国际环境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演进背景下,世界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挑战。世界供应链被打乱,国际科技与产业合作水平明显降低,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全球步入“存量博弈”,大国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各国都寻求“科技突围”,把科技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频繁制定科技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试图寻求下一个增长点,更加强调需求导向,积极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前瞻部署,以确保高质量知识供给,维护技术主权,塑造发展新优势。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之争的根本是生产力之争,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快速推动了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这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同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机遇和严峻挑战。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发展速度很快、范围很宽、影响非常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整体性、格局性、历史性重大突破,正处于从攻坚突破、加速追赶转向自主可控、原创引领,从全球创新跟随者、参与者转向引领者、贡献者的关键阶段。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我国迅速崛起并成为高地。

    国家创新指数是反映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2023年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跻身世界第12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保持世界第二位。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4.8%升至6.6%。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十三五”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与经济融合进展显著,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要遵循科技创新客观规律,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明确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创新成果。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加大投入与支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坚持应用导向和需求牵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完善重大项目科技攻关的指挥体系、责任体系、资源配置体系、配套政策体系,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二是建设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加强统筹布局,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深化平台体制改革,增强创新平台内生动力,加快实现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

    三是构筑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筑牢高水平发展基石。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抢抓重大创新机遇、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要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建设一支高精尖的“科技王牌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四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建立高效转化体系。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的融通对接,产出面向未来产业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生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坚定践行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

    作为汇聚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我们要始终瞄准并致力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发展,坚定创新自信,抢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包括完善的学科体系、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先进的科研平台等,具备深厚的有组织科研实力,有助于科教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的协同配合。以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40%以上的两院院士和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来自于高校,具有绝对的核心竞争力。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由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大”)科研成果孕育孵化的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时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踔厉奋发、奋起直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我国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方向,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奋力担当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政治责任和战略使命,肩负起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神圣职责,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前瞻布局,开展有组织科研,推进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要瞄准基础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引领。加强基础研究,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又要通过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抽象出理论问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创新源头,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坚持有组织创新和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促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勇当基础研究主力军。以华科大为例,学校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将国家战略需求凝练转化为学校科研指南,制定学校《“十四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白皮书》,出台专项支持计划,培育重大原创成果。坚持把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作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全面推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公共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切实为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已建成2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全链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项目孵化”。探索基础学科人才长周期考核机制,建立强化科技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产出一批重要原创成果。

    二是要聚焦国家战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践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当前国际科技博弈日趋激烈,只有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战略谋划,鼓励交叉研究和协同创新,构筑高效能高质量学科体系,超前部署实体性校级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努力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以华科大为例,学校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坚持有组织科研协同创新,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和“交叉研究”支持计划,完善重大攻关任务管理机制,建立“总指挥与技术总师”的“双总师”全流程管理模式。开展医工交叉融合创新,探索与医院、科研机构、企业的多种合作共赢模式,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聚集高地,在医疗健康前沿领域催生一批原创性成果和引领性医疗技术。

    三是要服务产业需要,促进学研产用融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四个面向”,推动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更加深入地与产业技术发展相结合,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以持续的科技创新供给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与产业的良性循环。以华科大为例,学校率先提出“产学研三足鼎立协调发展”,写好“两篇文章”,特别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进学研产用深度融合。与地方共建异地研究院,解决制约地方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一批“企业出题、共同答题、企业阅卷、科教协同”的联合研究院(研究中心),有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

    四是要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打造新时代创新人才聚集高地。以华科大为例,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为党和国家培养“红色工程师”到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已为国家培养70余万高素质人才。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水平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逐步构建“上接学科前沿,下接产业需求”的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培养能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发挥顶尖科技平台科教协同育人优势,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顶级科学平台促进一流拔尖人才培养。

    五是要加强制度保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当前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制度保障。以华科大为例,学校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成果转化四大核心任务,健全战略规划、组织保障、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对外合作、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条件保障八大工作举措,基本构建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四梁八柱”。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建立“重创新、比贡献、讲质量”的分类分层的多元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促进学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原载2024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王  瑶

END

    统筹:万玉凤

    监制:黄   蔚

    编辑、制作:郭乙妹  

尤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微纳技术及其空间应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