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这次“旅行团”保存了中国教育的火种!丨科学家日历

2024-09-18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313

    93年前的今天,9·18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救亡战争。

    为了在抗日的烽火中保存中国教育的火种,在1938年,有这样一些人,行程六十余天,跨越三千余里从长沙抵达昆明,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

    “旅行团”抵达昆明终点的时候,有一个17岁的男生突然晕倒,以致于错过了后面的庆祝活动。这个不走运的小伙子,正是日后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低温技术、低温物理研究的开创者洪朝生。

洪朝生参加“湘黔滇旅行团”时的胸标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上图是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展出的一枚袖标,它的主人正是洪朝生。袖标上“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的字样,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将我们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带我们见证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的坚韧与不屈......

    1936年9月,洪朝生考取了清华大学。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方很多大学遭到战火蹂躏,损失惨重。在战争期间, 如何保存和发展中国教育的严峻课题摆在了教育界的面前。为了延续中国的教育,烽火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搬迁到了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洪朝生在长沙临时大学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理化所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长沙临时大学千余名学生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很多同学都无心读书,投身抗日的军伍中。洪朝生一开始也决定要去陕北延安,然而正准备出发的他却从西安来的清华同学口中得知没有办法穿越封锁到陕北去。

    无奈,洪朝生只好又拖着行李掉头返回长沙。去不了延安这件事,在他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随着长江沿线作战失利,南京陷落、武汉告急,长沙也难免战火。长沙临时大学当局不得不考虑再次搬迁,于是就有了目的地是云南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

    1938年2月,近300名同学和11位教师以及3名随团医生、若干名临时招募的雇工伙夫等约335人踏上了由湘西经贵州至云南昆明的征途。

    一路上,学生教师们沿途开展抗战宣传,进行社会调查、文化采风。他们用双脚体悟到了民间的疾苦和生活的百态,深刻地感悟到自己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相连。

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第二大队一中队一分队在行军途中(前排左二为洪朝生)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接触到祖国贫苦地区的自然与社会,这让洪朝生受益匪浅。正因为此,在他看来,“湘黔滇旅行团“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次活动。

洪朝生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抵达昆明。行程3000余华里,历时68天。这些师生成为了西南联大的重要班底。“湘黔滇旅行团”是抗日战争烽火中,中国教育界的一次自救,它既是“联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湘黔滇旅行团”中的许多人,如洪朝生一样,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金哲,冯丰著.低温王国拓荒人:洪朝生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4

    [2].王微.涅槃重生:“湘黔滇旅行团”西迁刍议[J].唐都学刊,2021,(01):80-84.

    [3].闻黎明.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小长征”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5,(01):4-36.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洪朝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