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高松院士:高校科创赋能,打造“学科+未来产业”模式|高质量发展看广东

2025-02-05   南方网   阅读量:28

    “我们目前在探索‘学科+未来产业’的协同育人模式,把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2月5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当日下午,大会召开主题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的分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论坛上作了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作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作主旨演讲。

    立足新兴产业 以科研能力服务重大需求

    近年来,为助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广东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面向国家和大湾区的重大需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疗、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新兴产业,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持。

    高松表示,聚焦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中山大学充分发挥重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平台的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山大学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三位一体谋划推进,助力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年度科技合作企业1150家,年均增长12%。”

    以算力产业为例,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让算力需求激增。“十二五”期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同建设了广州超算中心。“目前,广州超算中心在大湾区成立了15个超算分中心,服务用户单位超过5500家,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服务科技经济的应用格局。”高松介绍道。

    随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广东高校积极构建新培养体系,搭建新产学平台,健全新动力机制,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运营,大力促进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成为“科—产—城—教”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助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锚定未来产业 以学科建设培育创新人才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广东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围绕产业需求,自主培养创新人才,以人才建设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广东高水平大学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为对接广东省未来产业‘两核双廊多极点’的空间布局,我们将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松表示,中山大学将持续探索“学科+未来产业”的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

    高松认为,高校要坚持学科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相协同,重点围绕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加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领军企业,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目前,中山大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三个校区的学科布局,分别与广州“3+5+X”、珠海“4+3”、深圳“20+8”的产业布局相对接。高松表示,未来中山大学将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为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持。 

    统筹 何静文

    策划 李美仪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杨婉馨

高松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