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打破进口依赖!央视点赞浙大院士的“煤”好人生

2025-02-06   浙江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38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吾家吾国》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法,讲述他在能源领域耕耘一辈子为我国能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做出重要贡献的事迹。

    从突破水煤浆技术的能源科学领航者,到培养一大批能源人才的教育家,岑可法始终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需求,以“勇攀高峰”的科研追求与“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诠释着科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使命,吸引着更多的求是青年投身到能源应用与环保科学研究中去。

1

他在煤炭的乌黑中探索

绘制出了最为蔚蓝的天际线

    1957年,岑可法进入浙江大学工学院工作。转年,被公派到莫斯科留学。临行前,他的指导教师钱伟长先生问大家学习志愿时,很多同学选择的是“航空发动机”“火箭”等尖端技术,而岑可法选择的却是民用工业——“用煤的燃烧发电技术”。这个选择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中国是个产煤大国,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1958年年底,岑可法进入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学习。他发现,所在的动力工程研究所只有自己一个中国人。四年之后,他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到浙大工作。

1961年岑可法在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教学楼前留念

1961年岑可法在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做实验照片

    学成归国后,岑可法没有选择独立开展工作。因为他觉得能源学科广袤无垠,自己仅四年的学习不过是冰山一角。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对学科深度探索的渴望,他毅然决定从助手做起。这一做,便是整整21年。在这漫长的21年里,岑可法兢兢业业,丝毫不因职位平凡而懈怠,每项任务都全力以赴。因为他深知,如此沉淀方能学得扎实,为日后在能源领域的深耕厚植根基。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国内很多电厂换成燃油发电,可是随着全球石油供应紧张,这种模式成本太高、持续很难,但是如果恢复烧煤设备,时间上又等不起。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岑可法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水煤浆代替。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都在质疑:煤加了水还怎么燃烧得起来?

    岑可法和团队迈出的第一步,便是研发煤油混合燃料,即一半煤一半油的配比。这背后,是国家交付的任务——鞍钢工厂烧油量大,且电厂绝不能停电,否则钢水冷凝,后果严重,对技术改进要求极高。两年多的时间,岑可法去了20多次鞍钢,每次都守在实验现场。为了获得一手数据,科研人员必须要在实验结束后,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亲自进入冷却到60°C以下的高温炉中,出来时已经灰头土脸,一场实验下来,只有眼睛和牙齿是白的。所以在他们团队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别说怕不怕脏的事,爬炉子的科学家必须脏!”

    油煤浆的科技攻关取得成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接下来用水替代油,研制水煤浆成为了岑可法的重点攻关目标。上世纪80年代初,岑可法专程到美国考察,面对美方高价售卖水煤浆成果,他下定决心自主研发。为了攻克水煤浆燃烧的难关,岑可法带领学生们不分昼夜地做实验。1982年,团队成功用煤、水和少量添加剂混合成的“水煤浆”,在锅炉和工业炉窑中取代了油。此时,还剩下非常关键的最后一步——去美国的实验室验证科研成果。

    实验开始前,美方却设下诸多限制,只允许他们在一旁观看实验,不准指挥操作。按照要求,美方需在10天左右拿出各种实验数据,可实际操作时,7天都未能成功点燃。岑可法见状,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所在,坚持争取到了指挥实验的机会,凭借经验精准调控关键参数,仅1小时就成功点燃炉火。

岑可法在鞍钢做试验

    这次成功意义非凡,倘若实验失败,国内可能不得不依赖进口煤浆。而如今,实验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煤浆能够燃烧,更重要的是,让国人在这一领域重拾信心,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水煤浆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技术每年约为国家节约燃油250万吨,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后,岑可法带领学生们又攻克了与煤相关的一系列技术难关,陆续填补了国家多项技术空白。

岑可法的获奖证书

2

他像煤一样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

    潜心科学研究的同时,岑可法一直站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他将求真的科学精神一直贯穿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

    无论是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授课,岑可法课上讲述的内容70%是没有争议的知识,其余则是国际上最前沿的争论和不同观点,为的就是鼓励学生们大胆钻研,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推动自己乃至于社会不断进步。

89岁的岑可法在实验室

    1989年,岑可法牵头创建了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在专业建设中满满都是培养学生的心血。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如何让学生与青年科研团队创新融合成长?经过多年的摸索,他总结出了人才培养的“教授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梯形机制;在培养高水平优秀工学博士方面,他又成功地探索出“导师群体培养”的创新之路。

    面对时代的变迁,岑可法院士带领团队不断进行专业改革。早在2001年,岑可法就提出了将能源学院的本科专业进行改革的设想,他说:“要培养既懂能源又懂环保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才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需求。”在他的推动下,2003年浙江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同样地,为适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需求,岑可法又于2010年推动并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国家急需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对待学生,岑可法总是宽严相济。有人说:“岑老师精力旺盛,上午开组会,有时会一直开到晚上,甚至凌晨。晚饭往往就是一顿盒饭。”“有时兴冲冲地拿个论文请他看,他却挑了一堆‘刺’,要求很严格。”直至耄耋之年的岑可法依然亲力亲为地指导学生们开题、实验、写论文等。

    除了指引学业时的“铁面”之外,岑可法还有对学生们关怀备至的“慈心”。“毫无架子”是热能所师生对岑老的一致评价。在热能所的活动中,岑可法还会给大家表演节目,一曲口琴独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人赞叹不已。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邱坤赞说:“岑老师关心人、关心每个人的前途,从选题研究的方向到个人家庭,他都关心,他像是磁铁的核心,把学生们都吸引在他的周围。”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倪江明是岑可法的学生,令他动容的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在当时出国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导师的岑可法亲自赴京为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他争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

岑可法指导学生做实验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岑可法就很少成为第一获奖人。其实获奖项目他都参与,而且在不少项目中是负责人,可他总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为的是让更多年轻人走到学术舞台的中央,他认为自己的定位就是助手。

    走进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的大门,“求是、团结、创新”这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赫然在目。岑可法对自己的团队感情很深:“这些成果都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得来的,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他始终认为“只有团结,才能做好学科”“既要有当主角的精神,也要有当配角的胸怀”。三十余年过去,研究所已成为拥有两位院士、一大批国家级人才的“科研铁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百余项。

    2010年,在岑可法75岁生日那天,他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共计350万元捐出来,成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岑可法教育基金”,目前该基金累计总额已达1000万元。基金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说:“我把收入捐出来,不是让学生感激我个人,而是希望学生努力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这在当时是校史上在校教职工最大的一笔捐赠。

    工作不息,行路不止。如今已90高龄的岑可法,仍然活跃在科研与育人的工作之中。岑可法常说:“人才培养要从青年开始,我自己不是大师,我希望浙江大学能够培养出更多未来的大师。”研究了一辈子的能源问题,岑可法自己也如同燃料一般,既点燃科学探索的火焰,也照亮他人、照亮民族未来的星空。

    统筹:吴雅兰 杨萝萝

    内容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吾家吾国》节目、《岑可法院士:把收入捐出来是希望学生努力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等

    文字整理: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人民号学生记者 谌与为|杨萝萝 吴雅兰

    图片由能源工程学院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程徐航

    责任编辑:章舒帆 周亦颖

岑可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程热物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