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据中国船舶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国家需要,他隐姓埋名三十多年
据媒体此前报道,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尤其是核潜艇技术,都被列入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不能暴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工作任务”,黄旭华入选核潜艇研究团队的时候,就准备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当无名英雄。
因为国家的需要,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三十年未曾回过老家。母亲去世后,黄旭华一直戴着母亲留下的围巾,仿佛母亲就在身边。
在黄旭华看来,“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在他心中,“祖国就是母亲,让母亲过得更好,是我们的责任”。
黄旭华先后在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市招商局、上海市港务局、上海市船舶工业管理局、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局、海军和一机部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五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先后担任七院十五所副总工程师、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历任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8年8月离休。
黄旭华在办公室内(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黄旭华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常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以“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豪迈气概和无畏担当,亲自上艇坐镇,随艇下潜至极限深度,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我一直以家乡为荣”
近年来,黄旭华院士多次回乡省亲,羊城晚报记者也曾跟随他回乡的足迹报道他的相关活动。
资料图: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摄
2017年,广东省潮汕星河奖基金会作出决定,授予黄旭华“潮汕星河成就奖”,奖金为人民币100万元。同年9月29日,汕头市聿怀中学140周年校庆之际,黄旭华回到了母校,作为校友代表在主题活动仪式上致辞。黄旭华即将离开汕头时对该校校长悄悄说了一句话:“母校什么时候需要我来,告诉我,我一定来!”而在此之前,汕头聿怀中学建校125周年、130周年,135周年等节点,黄旭华院士都曾回母校参加活动,多次与学弟学妹们面对面座谈。2018年,他捐资20万元,作为母校汕头市聿怀中学黄旭华英才班的教育启动基金。
2023年,在广东省潮汕星河奖第三十三届颁奖大会上,由潮汕星河奖基金会以该会永远荣誉会长黄旭华院士捐赠的50万元为基础,以黄旭华的名义首度设立“潮汕星河黄旭华科技创新奖”。该奖项用于奖励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潮汕地区从事科技工作原则上满三年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并在各领域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
“我是玉湖镇新寮村人,我一直以家乡为荣!”黄旭华曾多次专程回到原籍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省亲,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黄旭华在老家的旧居,如今早已成为新寮村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参观。
2024年春节前夕,心系故土的黄旭华院士专程给揭阳送来了一份沉甸甸的新年礼物——核潜艇模型,鼓励揭阳人民乘势而上、锐意拼搏,奋力推进揭阳取得新成果,再创新辉煌。2024年3月29日,得知揭阳一中首届“黄旭华班”即将招生,黄旭华院士寄语勉励即将入选“黄旭华班”的学生“努力学习”,而在此前的2022年,黄旭华院士更是专程为揭阳一中题字:“复兴中国梦,学子当自强!”
2019年,揭阳推出重点打造的文艺精品——以黄旭华院士为原型的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以时空倒流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为国铸重器”的奉献精神;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演绎了黄旭华“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家国情怀。整场演出精彩纷呈,让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对于自己出生地汕尾市,黄旭华院士同样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曾多次回到汕尾,与当地乡亲一起回忆小时候在汕尾生活、求学的经历。黄旭华院士非常关注汕尾的教育事业发展,曾多次寄语汕尾学子要勤奋学习,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能够自立,做有人格,有尊严,有人性的人。
2022年元旦假期,时年96岁的黄旭华院士带着夫人李世英和小女儿黄峻回到汕尾,虽然当时行动不便,但是黄旭华和夫人精神矍铄,心情愉悦,偶尔蹦出一两句“家己人”家乡方言,和随行人员讲述起旧时故事。
在汕尾期间,黄旭华坐着轮椅先后走进自己的出生地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母校白沙中学、田墘红楼(前身白沙学堂)、城区凤山街道中心幼儿园(原汕尾作矶学校)以及凤山街道凤翔社区凤山旧居,重温昔日时光,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乡亲们看到他来了,都兴奋地招手,争着向他问好,黄旭华一一挥手微笑回应。
当年1月2日上午,黄旭华院士还在白沙中学课室,给现场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他深情回忆了自己的求学经历、父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分享了自己放弃学医改学造船的心路历程、甘于隐姓埋名三十年许身报国的原因。“我们的国家需要强大,在爱国思想的激励下,在坚定信仰的指引下,我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
沿着记忆中的道路,黄旭华在自己的出生地、曾经居住过的房子中,话一下子变少了,他仔仔细细地环顾四周,仿佛要把这一切尽收眼底,藏到心里。离开时,黄旭华在凤山旧居外的宣传栏上看到了自己父母亲的照片,他提出要在宣传栏前合影留念,还要把父母的照片拍进去,拍成“全家福”。据黄旭华的亲友介绍,在前往汕尾的路上,黄旭华就一直念叨着,要到母亲住过的地方看看,他心中始终藏着对已故母亲的思念。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中国船舶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中国军网
部分文字 | 记者 赵映光 陈锴跃
视频 | 记者 赵翊辰
编辑 | 示其
校对 | 彭继业
审签 | 岑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