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3月6日,是葛昌纯院士91岁生日。
葛昌纯,核材料、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是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材料浓缩铀-235用复合分离膜制备技术的主要研制人,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研发核武器。其中,铀-235是核工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制造原子弹、氢弹需要90%以上浓度的铀-235,分离膜则是以气体扩散法浓缩铀-235的核心元件。
但随着中苏交恶,苏联切断了对我国分离膜的供应,中国核工业面临严峻挑战。
1960年,年仅26岁的葛昌纯临危受命,接到研制分离膜的紧急任务,成为研制乙种分离膜任务的负责人。
葛昌纯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自学外语,突破信息困境
制造分离膜是一项尖端技术,过去只掌握在苏联、美国、英国手中。当时,葛昌纯密切关注着国际上关于分离膜研制的一切动态,可各国披露的信息少之又少,有的也只是一些失败的经验。法国、德国、日本有一些相关专利,但同样少得可怜。
尽管如此,葛昌纯也只能先依靠这些线索。为了方便阅读这些技术文献和发明专利,在已掌握英文、俄文的基础上,他又逼着自己学起了日文、德文、法文。他把麻将牌大小的外文字典塞在口袋内,在排队等车时利用空余时间随时拿出来背诵。
可只学语言,看几篇文献还远远不够,葛昌纯又开始跑专业机构和图书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气体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动》一书。这本书帮葛昌纯理顺了一些基本概念,对他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以为我原先就掌握多种语言,戏称我是‘八国联军’。其实,我的德语、法语、日语都是在研制乙种分离膜初期逼出来的,通过自学和背记字典才初步掌握的。”
1962年,钢铁研究院粉末冶金研究室合照
(一排左三为葛昌纯)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迎难而上,创新工艺路线
研制分离膜的理论基础奠定后,接下来的难题,就是找到一条合适的工艺路线。苏联专家遗留下来的几片用过的分离膜废品,引起了葛昌纯的注意。
葛昌纯通过遗留的废片,分析出了废片成分。但膜片是如何制作的,大家还是没有头绪,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膜片应该是通过粉末冶金的方法制作的。
进一步调查研究后,葛昌纯想到,或许可以尝试粉末轧制的制作方法。当时,国际上已经有了粉末轧制的技术,却并不是用来制作分离膜的。
敢于创新的葛昌纯,不愿意放弃这个突破口,他带领大家开始尝试。最初,他们做出的样品既不够薄,也不均匀。葛昌纯和同事们又想到,把现在水平的粉末轧机改为立式的粉末轧机,同时,一位留苏回国的同事提出了振动漏斗的创新。再次试验,果然成功了!
1963年,乙种分离膜物理性能的试验和研制完成。试验证明性能良好,葛昌纯和同事们收到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发来的第一封贺信。
关键一搏,攻克“腐蚀关”
要想让乙种分离膜满足中国长期生产的需要,还有一项难关在等待着他们,那就是腐蚀性能的攻关。
葛昌纯带领大家,先是依照教科书上的电化学理论进行操作。但气体通过乙种分离膜时,分离膜仍然会被腐蚀,无论怎样都无法成功。
葛昌纯开始寻找新思路。在一次次反复处理和比对后,他们终于解决了在氟化过程中渗透性严重下降的难题,成功跨越了这一电化学处理难关。
1964年7月,我国第一种分离膜——乙种分离膜研制成功。其综合物理性能,超过了苏联同类膜的性能水平,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1966年国庆,作为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葛昌纯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1985年,在乙种分离膜正常运行20年之后,国防科工委和国家科委批准这个项目为国家发明一等奖。发明者共28位,其中葛昌纯是第一发明人。
1966年,葛昌纯(左一)被邀请至
天安门城楼观礼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如今,已经91岁的葛昌纯依然活跃在核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研究领域,被同行称为科技界的“拼命三郎”。
“材料报国,追求第一”,是他一生的信念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吾家吾国丨独家专访“核工业功勋人物”葛昌纯[OL].央视新闻,2023-01-26.
[2]88岁的“工作狂”[OL].中国核工业,2022-05-24.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