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深切缅怀丨星辉长明,忆与导师李德平先生相处点滴

2025-03-2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阅读量:232

星辉长明

忆与导师李德平先生相处点滴

原子能院退休职工 肖雪夫

    3月16日,我接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同志打来的电话,得知李德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7时52分在北京逝世。闻此噩耗,悲痛万分。过往之事,如电影一般浮现在脑海。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996年,我通过努力有幸考取了李德平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在此之前,我已从尊敬的老师们(岳清宇、夏益华、张永兴、姜希文、董柳灿、陈丽姝、陈昌茂、谢建伦等)那儿听到过许多关于李德平先生的介绍。李先生是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辐射探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主委会委员,是国内少有的未吃过洋面包(即没有留学经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博学广识而且思想深邃,称得上学富五车。

    只要提到李德平先生,老师们无不表露出崇敬之情,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而这些老师们本身就已经是我非常崇拜和尊敬的辐射防护行业大佬级人物,所以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入行业不久的新人而言,李德平先生就像神一样的存在。

    记得第一次去拜会李德平先生,是随我的副导师夏益华老师一块去的,一路上,我满怀期待又不免忐忑。当夏益华老师轻叩房门,从里面出来的是一位满头整齐白发、面色红润、满脸笑意的老人。客厅墙上悬挂着李德平先生放大的半身照片,照片中李先生精神矍铄,绝对是大家风范。

    落座后,李先生的夫人王老师给我们送上了茶水。夏益华老师简单介绍了我的基本情况,以及准备依托原子能院放射化学研究所核保障实验室从事放射性废物的层析伽马扫描(TGS)测量技术方面研究设想。李先生随即提出了一些问题,仔细听了我的回答后,微笑地点点头表示同意。后来,李先生便与我们谈起了国内外放射性废物测量的发展状况、经验教训和一些他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博学的知识和经验,风趣幽默的谈吐,使我忐忑的心立马放松了下来,转而深深地被他的话语所吸引。

    整个下午,李先生都精神饱满、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使我耳目一新、受益颇多。这是我第一次拜会李先生,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李德平院士(右三)来原子能院交流

严师启迷津

    博士论文开题后,为了便于我顺利开展实验工作,夏益华老师向李先生建议吸纳原子能院放射化学研究所几位老师成立博士论文指导小组,指导协调实验工作的开展。李先生对指导小组成员的工作业务情况进行了仔细询问,最后决定吸纳李泽研究员和吕峰研究员为博士论文指导小组成员(副导师),为我后来的实验工作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每当我的博士论文实验工作有了阶段性进展或出现问题时,便会向李先生汇报,寻求帮助。先生总是认真倾听,从理论上对工作进展亮点进行分析,并通过自身经验教训,启发性地提示我目前和下阶段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理论结合实际的指导,使我对问题的理解如醍醐灌顶。清楚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问题也就很快得到解决。这种汇报和指导,每次一谈就是半天。

    当我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硬件条件不够先进,难以获得理想数据而烦恼时,总能听到先生的谆谆教诲:“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获得好的数据,这不是你的本事,而是仪器的本领。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该能够用简陋的仪器设备得到好的结果,这才是真本事。”他会给我讲述当年在简陋的工作条件下,他和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协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盖革计数管的故事。先生以此激励我,不能等待、不能依赖,必须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条件做科研,激发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先生的细心指导下,我攻克了博士论文中的多个难点问题。

    在李先生和指导小组多位老师的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全部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验证工作,并将撰写完成的论文送给先生审阅。我当时自信满满,以为这篇费时三年整理的论文能得到先生的赞赏。然而,两个星期不到,先生将意见返回给我,当我翻开论文后,大为震惊!

    这本105页13万字符的大厚本里,几乎每一页上都做了批注修改,有些在字里行间,有些在页边,有些密密麻麻写不下,就标注“接背面”。

    从科学术语的使用到语句段落的逻辑关系,从数据的有效位数到结果论证的合理性,从公式参数的解释说明到参考文献格式要求等方面,先生都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尤其是论文中有一个公式,先生明确指出该公式存在错误。

    “您是怎么发现这个错误的?”我后来专门询问先生。

    “我用计算机编程核算过这一公式的数据。”先生回答。

    这让我想起《辐射防护》杂志负责人胡逢全老师在一次会议上讲述的故事:李德平先生当时任《辐射防护》杂志主编,对每一篇上刊的论文都亲自审阅。有一篇论文,文章本身内容仅有3页纸,而李先生的批注修改意见竟达5页纸之多。

    我为论文中的错误和自己的盲目自信感到汗颜。先生认真治学、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精神,成为激励我努力前行的力量。我现在也是《辐射防护》《原子能科学技术》《同位素》等五家核科技刊物多年的审稿编辑和博硕士论文评阅专家,我以先生为榜样,认真审查和审阅每一篇过手的论文,为提高上刊论文质量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深深的四〇一情结

    先生曾在原子能院工作过十来年,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线”工作需要,他参加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前身)的筹备工作。但先生有着很深的四〇一(原子能院曾经使用过的代号)情结。

    在与先生交谈中,他多次谈及在四〇一工作期间成长的故事,提到最多的是一块“小黑板”。当他们研究团队中谁遇到困惑或疑难问题,就会将五六个团队成员召集在这块“小黑板”前,各抒己见,进行讨论,直到问题解决。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后来该团队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院士,是国家科技界的栋梁之才。他常说:“一块小黑板,不仅解决了一个人的困惑和问题,同时成就了五、六个人。”所以先生经常说是四〇一成就了他。由此我也领悟到,建设一支优秀团队实现共同成长的重要性。他会经常询问关心四〇一的老同事、老熟人的现状,以及原子能院的发展状况,也会像蜡烛一样,尽己所能为年轻人提供无私的帮助。

    我的一位博士生毕业后,在研究工作中遇到瓶颈问题无法突破,向我求援。我对该问题没有研究,无法解答,突然想到先生知识渊博,且曾经谈到过类似瓶颈问题,于是提议去请教先生。

    “这么大的科学家,能接待我们吗?”学生犹豫着。

    考虑到先生当时已经是80多岁高龄了,我也不敢肯定,只说试试看。当我与先生联系并说明情况后,他痛快答应并约定好见面时间。当我们按时到达时,先生早已等候在家中,并且准备了相关书籍。

肖雪夫(右一)和学生向李德平院士(右二)请教科研瓶颈问题

    尽管年事已高,但先生仍然以饱满的精神对瓶颈问题进行逐条分析和解答,直到所有问题都拨开云雾,天色已晚我们才离开。先生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代科技工作者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先生已驾鹤西去,我失去了一位无私、尊敬的导师,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长辈,我国辐射防护行业乃至我国科学界失去了一位科学大师。痛哉!

    我们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和继承先生无私、高尚的品格,为我国辐射防护行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特撰此文,以表哀思和缅怀。李德平先生千古!

    责编、制作丨张彬

    责校丨李文琪

李德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