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工人、农民
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
向各级工会组织和全体工会工作者
致以诚挚问候
向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康绍忠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01 扎根西北,浇筑绿色希望
石羊河地处祖国大西北,是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上的要冲。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加上早期的无序开发,白亭海和青土湖一度干涸,下游民勤地区沙进人退,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自1995年起,康绍忠带领团队开始在石羊河开展有关节水灌溉、农业种植模式调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验和科研工作。这一系列工作的深入拓展也正是石羊河实验站从无到有,从初具规模再到今日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30年前,康绍忠第一次到西北内陆干旱区甘肃石羊河流域系统考察,眼前的一幕幕却让他不禁眼中噙泪。到处是荒漠化、盐渍化的土地,枯死的林木和村民被迫迁徙留下的残垣断壁。
“我想在这里做点事情。”回来后,康绍忠就开始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在这里建立实验站,以科学数据支撑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重点治理工程,在全流域推广节水高效灌溉技术。
野外定位科学观测,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渴了,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
30年的坚持,康绍忠带领团队系统揭示了石羊河流域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提出了玉米、小麦、棉花和温室蔬菜等作物调亏灌溉与非充分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建立了主要作物节水节肥节药综合技术方案,创建了流域尺度考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高效用水调控模式,使全流域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水利用率从49.7%提高到57.2%,单方灌溉水产粮数由1.21kg/m3提高到1.58kg/m3,实现了流域整体节水、粮食增产、农民增益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重现了水草丰美的盎然景象。
康绍忠时常回忆起在石羊河实验站的点点滴滴。这种回忆悠长而立体:有农田里的汗流浃背,有迷眼障目的漫天风沙,有寒冬料峭里的瑟瑟发抖,也有碧空白云里的沁人心脾,还有柴米油盐里的生活百味。而回忆之源是在这30年里每一位在站工作和学习的老师与同学们的艰苦付出。他常说,“我深感需要将这千般滋味汇聚成河,与石羊河一起永远流淌下去。”
2024年3月,康绍忠受聘为中国“节水大使”,进一步推动节水成为国家行动、全民意志、社会风尚。
02 不忘初心,践行石羊河精神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康绍忠连续多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联系指导研究生党支部。在他的带动下,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发展成中国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形成了“教职工—研究生—本科生”协同发展“引航1+1+1”育人新模式。他所在的教工党支部和联系指导的研究生党支部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在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康绍忠带领师生践行“扎根西北,团结协作,求实创新,报国为民”的石羊河精神。他以“解决三农问题”“还西北旱区一片绿洲”为己任,亲临旱区生产一线,建设15所农民田间节水学校,举办实验站农民开放日,建设节水技术示范基地,到22个乡镇入村入户宣传先进技术,举办20余期农业节水、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培训班,培训了18个发展中国家及国内的相关技术人员与农民1.2万余人。牵线搭桥利用社会捐赠帮助建设7所希望学校,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在甘肃、山西、新疆等地推广,年节水1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40万个标准游泳池。
他还发起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创建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起成立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率领创建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他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领导全国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101”计划课程改革,主持全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和核心课程指南编写;多次参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战略咨询研究,为促进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03 以水为墨,书写农业教育篇章
康绍忠在攻克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难题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我们身在中国西北的腹地,也要做世界一流的科研。”这是康绍忠在石羊河常常对学生说的话。在这里,康绍忠和团队创建了集野外实验站—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科技农户—德育基地于一体的“五链环”一流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并实践了“四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即促进研究生将科技创新与组织管理能力融合、将洞察国际学术前沿与扎根大地能力融合、将掌握多学科知识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融合、将培养精湛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融合。
40年来康绍忠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坚持立德树人,先后主讲11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指导博士后14人、博士生95人、硕士生76人,2人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提名奖,47人已晋升为教授,6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2022年,康绍忠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他带领的科研团队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研究群体,2024年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面向国家需求和学术前沿,创建了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国家农业节水技术攻关专家组组长,攻克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利用难题,为促进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21年,实验站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不仅成为国内外一流的科学数据观测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还成为重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在康绍忠的带动下,团队老师和同学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是农民,满脸灰尘、一身汗水的在荒漠地上摸爬滚打,风雨无阻,耕地、播种、栽培、收获,样样在行;
他们是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次次从田间取样、测样,到实验室中分析测定、整理资料、思考创新,硕果累累;
他们是公益践行者,组织“农民开放日”技术服务推广活动,成立“农民节水技术田间学校”,编写节水培训教材,指导农民学员制定实验计划,开展技术人员对农户、农户对农户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和培训;
他们更是优秀的学生,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将家国担当和科学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
他,甘当大漠一滴水
在贫瘠土地上灌溉绿色希望
在课堂实验室倾注知识经验
在田间党支部开展服务推广
以赤子之心扎根农田
让每一滴水都成为粮食安全的注脚
“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
不仅是对科研成就的褒奖
更是对扎根一线、用智慧与汗水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劳动者的礼赞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
向中国农大每一位耕耘者致敬
向在神州沃野上浇灌希望的每一位劳动者致敬!
人物简介
康绍忠,中共党员,农业水土工程学家,长期扎根西北干旱缺水地区从事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0年被英国Lancaste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并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杰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6部,2014-2024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指导博士后14人、博硕士研究生170余人,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提交的10多份咨询政策建议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或国家行业部门采纳。2022年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2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统筹 | 王乙然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杨雨睿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吴笑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