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南农人的硬核“爱豆”,追!

2025-05-27   南京农业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785

    编者按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教授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南京农业大学第一时间掀起向模范学习的热潮,盖钧镒院士“一粒大豆守初心 立德树人育栋梁”的奉献故事是教育战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活教材。南农师生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学习盖院士敢为人先的治学精神,60余载躬耕在大豆遗传育种研究第一线,坚守初心振兴大豆事业;学习盖院士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秉持着“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中国田里中国种”“中国碗里中国粮”努力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学习盖院士甘为人梯的奉献品格,始终坚守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培养农学及相关学科学生逾万人,把热爱祖国、扎根大地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南京农业大学第一时间召开

全国道德模范盖钧镒院士

先进事迹学习交流座谈会

王春春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盖钧镒院士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喜讯传至南农,让全校师生倍感振奋,这不仅是盖院士个人的崇高荣誉,更是南京农业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荣耀。

    从青年学者到学界泰斗,盖院士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同频共振,他的学术生涯始终与学校“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深度交织。六十余载春秋流转,他把根扎在南农的土壤里,把情系在祖国的大地上,用一生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标杆”。在盖院士身上,我们读懂了“科技报国”赤诚初心,看到了“立德树人”的师者担当,见证了“淡泊明志”的学者风范。

    盖钧镒院士的先进事迹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更是一面闪亮的精神旗帜。今天的我们,既是荣誉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让我们以盖院士为榜样,把道德的种子撒在南农的土壤里,把奋斗的汗水滴在祖国的大地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共同书写加快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的更大辉煌!共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荣顺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全国道德模范是时代的标杆、精神的旗帜。盖钧镒院士当选这一殊荣,是党和国家对他心系家国、无私奉献,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的充分肯定,更是南京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骄傲与榜样。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盖钧镒院士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的重要意义,自觉以盖院士为榜样,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扛在肩上,以高尚师德引领学生成长,以学术造诣启迪学生智慧,为加快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接续奋斗。

张绍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见贤思齐,择善从之。盖院士获评全国道德模范,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树立了价值标杆。我们要以盖钧镒院士为榜样,学习他在农业科技“卡脖子”领域勇攀高峰的志气,学习他“把双脚扎进泥土”的作风,学习他“把人才培养看得比大豆还重”的情怀,弘扬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把科研创新的落脚点放在增进人民福祉里。

赵晋铭

农学院副院长、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

    盖老师用一个甲子的坚守告诉我们:敬业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奉献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把国家和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之前的抉择。当我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替盖老师领奖时,听到“创造不平凡的光辉业绩”这句话,让我想起种子库里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盖老师跋山涉水从全国收集来的15000份珍贵的种子。他曾说,“这些种质资源是国家的财富,我保管50年了,现在交给你们,一定要用好它们。”此刻的致敬词让我瞬间看清了自己的角色:我不只是代领人,更是接力者,要把这份“保管员”的虔诚刻进骨血里。

韩天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原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

    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是对盖老师光辉人生的高度认可。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大的榜样力量,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标杆。作为学生的我们,唯有以先生为镜,把“论文写在大豆田里”,把“成果藏在豆荚之中”,让中国大豆的根系更深、茎秆更壮、籽粒更饱满,才是对先生精神最好的传承。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不仅是对先生个人品格的加冕,更是对全体南农师生、全国大豆从业者、全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庄严礼赞!

杨守萍

农学院教授

    作为盖老师的学生,我从1990年9月进入南农攻读盖老师的硕士、博士至今已有35年,我由衷地敬佩盖老师的爱岗敬业精神。35年的朝夕相处,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目标远大、异常勤奋、毅力超群、自尊自强、亲力亲为、提携后辈、关心关爱他人、自我修养极高的老师。盖老师获得如此至高无上的荣誉,是他始终低调做人、敬业做事的必然结果,作为长期跟随他工作的学生,倍感荣幸和鼓舞!我将以盖老师为人生标杆,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把盖老师开创的事业传承下去,为南农高质量发展继续添砖加瓦!

姚  霞

农学院教授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一名教师,得知盖院士获评这一殊荣,非常骄傲,也非常激动!盖院士不论刮风下雨,每天两点一线往返家与实验室的身影早已成为南农一抹特色的风景。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他总是平易近人,提醒我们严谨治学,不忘初心,始终把农学人的精神传承下去。多年来我始终牢记盖院士的谆谆教诲,学习他坚守自律、严谨、勤奋、扎根大地的精神,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教工作者。

严火其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大豆是一种养地作物,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农业中发挥了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作用。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高,对保障我国人民的营养平稳和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一些年我国大豆产品的自给率仅18%左右。为发展我国的大豆产业,盖钧镒院士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在校园里我经常看到盖院士去实验室的身影,七十多岁的时候如此,八十多岁的时候亦是如此。我国大豆的单产低于美国,作为我国唯一的大豆院士,这是压在老先生肩上的重大责任,也是驱动老先生即使坐着轮椅也要不停忙碌的强大动力。今天学习盖院士的事迹,就要向他那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做一个有情怀的人民教师。

周  斌

动物医学院教授

    盖钧镒院士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其敬业奉献精神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当前,我国的畜禽疫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传统疫病与新发疫病交织,防控水平与国际先进标准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压力巨大。因此,我深感使命在肩。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聚焦于猪病净化的需求,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构建校内课堂、实验室、养殖基地和动保企业的“四点合一”产学研授课模式,以培养专业的兽医人才。同时,我将深入研究猪病毒性病原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机制,力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基层猪场建设“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为养殖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马贤磊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之际,我有幸学习了我校“大豆院士”盖钧镒教授的先进事迹,被盖院士“以祖国所需躬耕科研、以社会为要投身三农、以生为本推进产教融合”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精神深深地触动。盖院士是我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者学习的先进榜样,我默默地下定决心要向盖院士学习:一是学习他“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科研精神,把自己的科研任务定在国家最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上来;二是学习他“与大豆相伴六十余载、牢牢扎根田间”的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时时刻刻走在科研的前沿、走入祖国田野,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三是学习他“在三尺讲台上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大豆人才”的教育家精神,要时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守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培育国家和社会急需的人才。

韦  中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的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受盖钧镒院士获评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的感召。盖院士扎根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六十余载,以“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信念,将中国大豆科研推向世界前列。年近九旬,但他仍坚守实验室和田间一线,用一粒粒大豆诠释“择一业、献一事、终一生”的崇高品格和科学家精神。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将以盖院士为榜样,聚焦土壤生物健康提升这一农业“卡脖子”难题,以“竞争型菌群调控”等创新技术守护土壤健康,用“精准靶向”的科研态度践行“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使命。正如盖院士所言:“我们应有雄心,让中国农业站到世界前列”,这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我们接续奋斗的航标。

吴顺凡

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盖院士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实至名归。我曾有幸在学术会议上听他分享“科研要像种子一样扎根泥土”的感悟。他年逾八旬仍坚持下田,带学生时总说“论文写在大地上才算数”。这种“顶天立地”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我。如今我带领学生做课题时,也要求大家必须深入一线调研,拒绝“纸上谈兵”。

傅秀清

工学院副教授

    盖院士扎根大豆研究60余载,创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育成20多个大豆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我看到盖院士不顾年迈,坐着轮椅奔波在科研一线,即便生病也心系研究,对学生论文的精雕细琢,这份对科研的执着与担当,深深打动着我。盖院士用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标杆。我要时刻以盖院士为榜样,在教学科研中坚守育人初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为培养农业装备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拼搏,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为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  维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盖钧镒院士近日当选全国道德模范,这一荣誉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几十年来在大科研领域无私奉献的充分肯定。在盖院士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应有的使命感和担当。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信念。他的坚韧和奉献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无论身处哪个领域,都应当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伊杰

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

    得知盖钧镒院士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内心深受触动。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深知他带领团队收集3万余份大豆种质资源、建成世界第三大资源库的分量。这背后是60年如一日的坚守——一村村找,一户户问,用脚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数据。去年带学生去东北大豆基地考察,烈日下记录两小时数据已觉疲惫,而89岁高龄的盖院士至今仍奔波田间,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让后辈既钦佩又自省。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大豆南下”的战略视野。传统大豆种植受限于北纬42度,而他的团队突破纬度屏障,在海南鉴定出亩产600斤的热带品种。这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体现科学家直面国家粮食安全痛点的担当。他常说“中国饭碗要装中国粮”,这种将科研根系深扎国家需求的格局,是我们青年教师治学育人的灯塔。盖院士的育人理念同样深刻影响着我。他培养了200余名行业栋梁,却仍坚持带博士生下田,在豆荚盈枝间传道授业。这让我反思:真正的教育不止于课堂,更在日常的言传身教。我们课题组推行的“聊天式指导”,正是受他“俯首甘为梯”精神的启发。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突破,更是对土地、对后辈的深情。我们这代人,当以盖院士为镜,在育人中传承这份扎根大地、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

田露旭

工学院研究生

    盖院士带领团队走遍山川田野,收集3万余份种质资源,建成世界第三大资源库,为大豆育种筑牢根基。他坐在轮椅仍穿梭于田间实验室,生病时仍逐字批注学生论文……盖院士用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精神。作为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我深知院士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粮食安全的宏大命题,用一生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来求学路上,我定以院士为标杆,潜心钻研智能农业装备技术,探索农机农艺融合创新路径,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勇担使命,用实际行动响应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号召,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张书雅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在实验室通明的灯火与金黄麦浪之间,盖钧镒院士用六十余载光阴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他带领团队培育的32个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累计推广超5000余万亩,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田间生产力。年逾八旬仍坚持每周下田的躬耕身影,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面对种源“卡脖子”难题,他带领“南农豆科”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彰显着科技报国的担当;他培养的超百名研究生遍布全国农业战线,也印证着“薪火相传”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文明要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以文化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在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的今天,这位道德模范用大豆根系般的科研实践,为农业院校学子的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层的价值参照,当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同样需要这种“基因解码”的匠心。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我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让青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持续的旅游生产力,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的金山银山,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大地论文”。

    宣传统筹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视频丨信息化建设中心

    编辑丨王璐

    责任编辑丨王璐

    校对丨王爽

    审核丨许天颖

盖钧镒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