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一份120页的手写毕业论文
在网络“火出圈”
视频发出不到24小时
#被院士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惊艳到#
相关词条冲上微博热搜
热搜榜最高排行第6位
全网阅读量破2000万
网友纷纷表示
“向老一辈的家国情怀致敬”
“致敬大国工匠的家国情”
这份论文就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铭显
1956年的硕士毕业论文
现存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馆
部分论文内容
论文全篇以钢笔手写完成
共计120页
文字数据工整如印刷
公式推导严谨且清晰
就连各种复杂的三维结构图
也凭借尺规精准勾勒
论文中所绘制的部分图表
从原油分离的数学模型
到设备设计的力学分析
论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浸润着
时铭显对科研的追求
在论文的序言中
他还这样写道:
“这一切喜讯都鼓舞着我们
要更顽强地学习与工作
把自己一生献给祖国之石油工业 ”
这份论文
不仅表现了时铭显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更彰显了他
“以学报国、躬身力行”的初心
今天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让我们透过这一纸论文
来追忆时铭显院士的奋斗足迹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博学慎思,孜孜求实以创新
爱国奉献,奋进不息干实事
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学院成立
正攻读研究生学历的时铭显
随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
转到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
炼厂机械专业读研究生
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先后任炼厂机械教研室专家秘书、副主任、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等职
1982年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铭显(左三)作为党的十二大代表从北京开会回到学校后,与校领导合影
时铭显一生致力于
高温特种条件下气固分离技术的研究
践行“国之所需,我之所重”的信念
1990年元旦前夕
大庆石化总厂因催化剂单耗骤增
不得已派人赶到学校向时铭显求助
得知消息的时铭显
立刻与学生们前往了大庆
在冷冽刺骨的寒风中
时铭显冒险攀爬40米高钢架进行采样分析
手脚冻得麻木了
他就和学生们轮流抱着热管道温暖身体
经过三天三夜的采样分析
时铭显团队及时提出改造方案
使生产如期达标
1996年,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他领衔自主开发
“丙烯腈一串一的两级旋风分离技术”
成功实现国产化突破
时铭显院士作学术报告
数十载科研生涯
时铭显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催化裂化pv型旋风分离器的研究与开发”
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授权发明专利10项
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出版专著2本
斩获6项国家级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
他将生命之根牢牢扎在科研沃土上
为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这既是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
也是他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追求真理的
科学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1998年,时铭显院士作科技报告
“成绩是大家的
是我们集体的荣誉”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是时铭显的座右铭
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行为准则
1989年,时铭显赴法参加国际会议
为节省经费
他省吃俭用只花掉了一半
余下的他回国后全部上交
石油工业部的会计惊讶地说:
“这种人如今实在是太少有了!”
他还将自己的奖金捐出
作为学生的奖学金
他这样说道
“这只不过是我作为党员的责任
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努力进取
全面发展,早日成才
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
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培养!”
时铭显在他70岁寿辰时设立“时院士育英奖学金”
在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中
虽然技术总体方案与构思都出自时铭显
但他自己却很少列名
他坚持
“如果我都挂名
就容易把下面的年轻人埋没了
成绩是大家的
是我们集体的荣誉
我个人上不上有什么关系呢?”
他希望青年接过他手里的火炬
而非仰望那一个个名字
1984年12月21日,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首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合影
“一个共产党员可以没有强壮的身体
但可不能没有顽强的意志!”
自1956年执教起
时铭显始终坚守讲台
作为机械系分管科研及研究生教学的主任
他来回奔波于东营与北京之间
因身体过度劳累而患上“病窦综合征”
不得不装上心脏起搏器
但他依旧拼搏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他常说
“一个共产党员可以没有强壮的身体
但可不能没有顽强的意志!”
时铭显在给学生讲党课
他的学生姬忠礼教授
在追忆文章《师恩难忘》中写道
“我读硕士研究生时
时老师为我的文献综述修改近三分之二
我留校工作后
提交的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报告
时老师也多次润色疑难重点
甚至在我工作多年后再次申请基金项目时
时老师仍然做最后的把关修改
每次都是那么认真、及时”
1993年,时铭显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他的严谨治学与无私传道
以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教育精神
至今影响深远
时铭显和他的学生们
2009年9月24日16时30分
时铭显院士因病医治无效
与世长辞
但时铭显的风范和品质
仍激励着一代代石大人砥砺奋斗
恰如他在一首自律诗中所写的那样
“一生勤耕耘,满腔报国志
实践党宗旨,终身志不移”
家国同心 艰苦奋斗
惟真惟实 追求卓越
中国石油大学自1953年诞生之日起
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为国家石油科教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培养和造就了30余万栋梁英才
师生中共产生了40位两院院士
初心铸就梦想,精神凝聚伟力
“院士中的石大人”灿若繁星
激励我们不断追求卓越!
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让我们弘扬科学家精神
向每一位敬业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致敬!!!
来源:档案馆 石韵新声工作室 校史宣讲团
策划:马梦华 葛浩然 马祥艺
图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平台
文字参考《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
整理:孙一白 马祥艺
视频:葛浩然 王博轩 梁梓健
编辑:张渝越 孙一白
责任编辑:葛浩然 徐明权
审核:徐永涛